
2019年11月3日是日本現行憲法公布73周年紀念日。圖為當日日本市民團體等組織在東京等多地舉行集會,反對修憲。 (資料圖片)

2019年4月初,由10位日本名人組成的“10% STOP網絡協會”開展了全國署名活動,力阻消費稅上調至10%。(資料圖片)
2019年11月20日,安倍晉三就任首相的時間超過了歷任首相,成為日本史上第一人。天皇在他的任期退位,新天皇登基,令和時代到來。但是,這一年,安倍也面臨諸多挑戰:修改和平憲法的主張屢遭挫折、經濟政策受到詬病、外交上與韓國交惡,這一切都在考驗著安倍。
2019年日本國內最大的事莫過于第126代天皇德仁即位,改元“令和”,日本開啟令和時代。這一年,日本首相安倍力推修憲,但屢遭挫折;致力于增稅舉措,但因怕影響執政根基而謹小慎微。
德仁即位開啟令和時代
天皇在日本民眾中具有特殊地位。日本憲法規定,天皇作為日本國與日本國民統合的象征,履行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準法律、政令、條約以及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職責,并無關于國政的權能。
德仁天皇在明仁天皇退位后,于2019年5月1日零點正式繼位,成為日本第126代天皇。按照皇位繼承傳統以及憲法中政教分離等原則,日本以5月1日即位當天舉行的“劍璽繼承之儀”為始,陸續舉行了“即位后朝見之儀”“即位禮正殿之儀”“祝賀御列之儀”“大嘗祭”等系列即位儀式。
2019年5月1日,在“劍璽等繼承之儀”上,德仁天皇繼承了作為皇位象征的“三種神器”中的草薙劍、勾玉以及國印“國璽”、天皇印“御璽”。在緊隨其后舉行的“即位后朝見之儀”上,德仁天皇接受首次朝見,包括政府、國會、法院及各地方代表共計300余人參加。德仁天皇首次發表致辭,首相安倍晉三代表國民致辭。
10月22日,日本政府在東京皇居舉行“即位禮正殿之儀”,正式向海內外宣告天皇德仁即位。按照傳統,當天下午1時德仁天皇身著傳統裝束“黃櫨染袍”登上了“高御座”,身邊擺放作為皇位象征的草薙劍、勾玉以及“國璽”“御璽”;“高御座”一側,雅子皇后站上“御帳臺”。來自194個國家及聯合國、歐盟等組織的代表共2000余人參加了“即位禮正殿之儀”。當晚,德仁天皇夫婦在皇宮舉辦“饗宴之儀”,招待出席即位儀式的外國賓客和日本國內代表。
11月10日,日本政府舉行慶祝巡游“祝賀御列之儀”,德仁天皇夫婦乘敞篷車參加,與民眾一起慶祝即位。11月14日至15日舉行“大嘗祭”,由德仁天皇向天照大神和天地神明進獻新谷并親自嘗食。至此,德仁天皇即位系列儀式正式宣告完成。
在德仁天皇順利完成即位儀式開啟令和新時代之際,日本圍繞皇室的爭議卻一直沒有停止。首先,日本《皇室典范》規定只有男性皇室成員有權繼承天皇位,但因為日本皇室目前只有三名皇位繼承人,按順序分別是德仁天皇的弟弟文仁、文仁的兒子悠仁以及德仁80歲的叔叔常陸宮正仁親王,皇位繼承人太少,引起對女性繼承人的討論。其次,關于天皇“即位之禮”中的“劍璽等繼承之儀”“大嘗祭”等重要儀式,因使用源自神話的神器、采用皇室神道的宗教程式,被認為不符合日本憲法規定的象征天皇制和政教分離、國民主權的原則,引發部分違憲質疑。
安倍被迫調整修憲策略
修憲是安倍第二次上任以來首要的政治議題,但由于在夏季參議院選舉中遭遇挫折,安倍被迫調整修憲策略,修憲前景不明。
2019年1月28日,安倍在國會眾議院全體會議上發表施政演說,“期待在國會憲法審查會上,各黨的討論能得到深化”。安倍希望在例行國會會議上,在自民黨2018年3月制定并公布的以明確自衛隊地位、緊急事態條款、消除參議院選舉“合區”和充實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修憲條文草案基礎上,推動各政黨就修憲展開討論。但因為厚生勞動省發生“統計門”丑聞,在野黨拒絕就修憲進行討論,國會憲法審查會僅就修憲進行了一次實質性討論。
7月的參議院選舉成為決定修憲與否的重要一戰。自民黨把修憲列為競選綱領六大支柱政策之一,主張“在黨內外進行討論,通過眾參兩院的憲法審查會細致地深化憲法討論”。安倍在競選中放言,“是決定選擇討論修憲的政黨還是完全不審議修憲的政黨的選舉”。7月22日揭曉的選舉結果顯示,聯合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盡管獲得參議院過半數席位,但修憲勢力未能獲得在參議院提起修憲動議所需的三分之二以上席位,修憲變數陡然增加。受選舉結果影響,日本國內普遍認為安倍將不得不調整修憲策略,重整國會修憲力量,安倍2020年施行新憲法的目標難以實現。
安倍在10月秋季臨時國會上發表施政演說表示,“令和時代新型國家的路標是憲法”,“國會議員要切實討論,履行對國民的責任”,繼續為修憲搖旗吶喊。為推動修憲,安倍9月對自民黨高層人事作出調整,通過強化修憲體制為實現修憲鋪路。在此次人事調整中,安倍打出舉全黨之力推進修憲的方針,對黨內重要人事作出調整。在此背景下,自民黨憲法修改推進本部成立新的“憲法修改推進游說和組織委員會”,并在全國所有眾議院小選區支部設立修憲推進總部,加大修憲游說力度。
經濟增長頹勢逐步顯現
10月1日,日本政府把消費稅稅率由8%提高至10%,這無疑是2019年日本經濟中的一件大事。
增稅在日本政界有堪比闖“鬼門關”的說法,日本多名首相都曾在消費稅上折戟。1979年大平正芳政府在日本首開導入消費稅倡議,10月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中慘敗,第二年眾議院通過內閣不信任案,大平斷然解散參眾兩院重新大選,選舉期間大平突然病逝。1988年竹下登政府推動稅制改革導入消費稅,兩個月后因庫路特事件發酵,竹下被迫辭職。1997年橋本龍太郎任首相期間決定上調消費稅至5%,次年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大敗,橋本內閣倒臺。2012年1月,民主黨政府野田佳彥任首相期間,民主黨、自民黨和公明黨就“稅和社會保障的一體改革”達成了協議,決定在2014年和2015年分兩次把消費稅率提高至8%和10%,年底民主黨在眾議院選舉中遭遇慘敗,政權被自民黨奪去。
因有歷屆政府的前車之鑒,加上2014年把消費稅提高至8%時日本經濟遭遇重挫,安倍對此次增稅非常謹慎。按計劃消費稅提高至10%本應在2015年實施,但因為擔心沖擊經濟,安倍政府在2014年11月和2016年6月兩次修法,延遲增稅時間。
在10月1日把消費稅提高至10%的同時,為降低對經濟的沖擊,日本政府分別采取了“輕減稅率”和擴大民生支出兩項措施,緩解民眾的“痛稅感”。依據“輕減稅率”政策,指消費稅提高至10%后,除店內就餐和酒類以外的飲料食品以及訂閱的報紙繼續保持8%稅率。此外,日本政府在2019年度財政預算中安排1786億日元,補貼商家的積分返點活動,刺激民眾消費。該項政策規定,2020年6月底前在中小店鋪以信用卡等非現金方式結賬,最高可享受相當于購買額5%的返點。據日本媒體報道,在10月下旬已經有60多萬家店鋪開始實施積分返點,平均一天的返點額達到約10億日元。
目前來看,因為“輕減稅率”等的實施,增稅對日本內需影響有限,但未來隨著相關對沖措施作用的遞減,國內消費必將遇冷,增稅在深層次對經濟的影響也將逐步顯現。
首先,日本政府自2013年開始實施大膽的貨幣寬松政策,目標是通過刺激企業投資帶動社會需求和個人消費,促進經濟良性循環以擺脫日本長期的通縮局面,但在目標沒有達成之時采取增稅措施,無異于一邊踩油門一邊踩剎車。其次,提高消費稅初衷是為改善日本糟糕的財政狀況,但在增稅的同時卻在社會保障領域大把撒錢,其做法與健全財政的目標南轅北轍。
日本內閣府去年5月宣布,由于3月反映經濟景氣現狀的指數下滑,時隔6年多首次把日本經濟基本情況判斷下調為“正在惡化”。其后,日本對4月的判斷維持“正在惡化”,5月至7月的判斷改為“停止下降”,最新發布的8月再次回到“正在惡化”。日本經濟去年持續惡化,主要原因是受海外經濟放緩影響,日本汽車及零部件、半導體生產設備等主要產品出口疲軟,預計這一狀況短期內難以改善。
記者手記
2019年,日本開啟令和時代。國內民眾期望新時代能帶來新氣象,但是在內憂外患下,恐怕許多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一時難解。
作為日本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安倍為給首相生涯留下政治遺產,在修憲上不斷展開沖刺。但因為發生內閣成員連續因丑聞辭職等問題,修憲討論陷入停滯。日本媒體分析認為,安倍實現修憲的目標似乎已經越來越遙遠。
而且,日本媒體還預測,日本經濟將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結束后步入下行,為此,日本政府計劃在今年補充財政預算和2020年度財政預算中編列約5萬億日元,用于應對內外經濟風險以及連續的自然災害。但在內外需都存在巨大隱憂的情況下,未來日本經濟的走向極不樂觀。(日本記者 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