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4月4日電 (記者 申冉)4日,中國農歷清明節,又到一年一度清明家祭時。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哭墻”上的名字逐年增加,而墻前祭掃的白發人卻在漸少。在今年的家祭日,紀念館特別籌劃了《時間證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藝術肖像攝影展》,以一張張黑白影像,為這段歷史的至暗時刻留下“時間注腳”。
5年、86張肖像照……展覽的作者、攝影藝術家速加接下這份委托時,并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一份與“時間”和“死神”賽跑的任務。
走進展館,幽暗的空間里,聚光燈照亮一幅幅黑白色的照片。攝影師的鏡頭引導著觀眾的目光聚焦于老人深刻皺紋、蒼蒼白發和渾濁淚眼,以及充滿年代感的南京老城家居、冷清的醫院、垂暮的養老院……
“2016年,我剛拍完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的南京大屠殺雕塑群組,仍沉浸在那個歷史氛圍里,接受這個拍攝任務也順理成章!彼偌記]想到的是,這份工作讓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追趕生命的無奈!昂脦状未螂娫捖撓道先思覍贂r,被告知老人剛剛去世。那種觸手可及卻擦身而過的愧疚和遺憾,貫穿整個拍攝工作!
身為老南京人,速加的祖輩在日軍侵略南京的戰爭中僥幸生還!霸谖倚〉臅r候,奶奶總是對我說,當年逃難到南京的長江邊上,差一點就坐上了被日本飛機炸翻的客輪。種種戰爭帶來的苦難難以描述!币驗檫@份共同的記憶,在拍攝幸存者老人時,速加也傾注了更多的情感。
“有一位幸存者老人已失聰多年,他曾在童年時親眼目睹了日軍毆打傷害自己的親人。整個拍攝過程中都鮮有交流的老者,在我離開時,突然唱起了慷慨激昂的戰歌。那一瞬間,我深刻感受到老人憤怒中的堅韌、痛苦后的堅強!彼偌诱J為:“這就是南京人民的性格,更是南京城市的精神!
“幸存者影像已成為南京的城市記憶,這段拍攝經歷也成為我最珍貴的回憶!彼偌痈嬖V記者。
一位日本記者在觀看了此次展覽后感動地留下了這樣的話:“幸存者夏淑琴臉上的表情刻著歷史的長度!
中國文聯副主席奚美娟被鏡頭中的幸存者所觸動:“每一張臉都凝聚了悲愴和苦難,每一條皺紋都隱藏了巨大的心靈創傷。愿這個世界遠離戰爭,擁抱和平!
2021年以來,已有三位幸存者離世。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史料收集和幸存者的資料記錄工作將緊張進行,為這段歷史搶救下更多真實記憶。(完)